全国人大代表、安吉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,大概是整个余村最不松弛的人之一。和记者约定见面的时间变了又变,他太忙了。
从他6年前当上余村村党支部书记那天起,这里的绿水青山便不再只是用来欣赏的风景,而成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为了吸引青年入乡,汪玉成大力推动新业态落地。他重视年轻人的想法,会在“余村夜话”时坐在后排倾听青年的吐槽,他觉得村干部就要和年轻人“打成一片”。他说:“要让年轻人也成为我们的金山银山!”
以下是部分访谈实录。
年轻人到来后,村庄迭代升级
记者:您最近特别忙,主要在忙些什么?
汪玉成:这些年,余村除了自身发展,上级对余村的关心和支持力度还是很大的。今年是“两山”理念提出20周年,从央媒到地方媒体,都到余村来踩点。
今年还在推进“中国和美乡村共富联盟”,由余村牵头组建。余村“共富超市”实体店1号店已经开业运营了,把全国各地的好产品集中起来。
最近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今年的“村晚”。往年“村晚”都放在年底,白天开分红大会,晚上看“村晚”。今年我们把时间挪到8月15日。老百姓自编自导自演,大余村乃至整个安吉范围内的文艺爱好者都踊跃报名了。因为想登台演出的人比较多,今年“村晚”还邀请了一些专家评委,对节目进行海选。
另外推进之前谋划好的一些项目,包括大自然学校、网红球场、乡村大舞台、瀑布咖啡,以及后巷的改造提升……这些项目已经在建设当中。我们把一个闲置的小学改造成大自然学校,让孩子来余村也有教学基地。研学将是未来发展产业中的主导产业之一。
记者:这些年余村有哪些变化?
汪玉成:原先来余村考察是“两点一线”,从大石碑走到余村电影院就结束了。后来我们发展青年入乡,现在村里面多了很多业态。
年轻人到来之后,村庄进入到迭代升级阶段。废弃的垃圾房、旧的矿山遗址、水泥厂老厂房、制衣厂老厂房都被改成新的业态。国漫咖啡外的大草坪已经成为年轻人举办音乐节、运动赛事的场地。原先的矿山关停复绿之后,那块地纯粹就是一个遗址公园,其实进去拍照打卡的人还是有的,但怎么让人流量变成现金流?瀑布咖啡提交了将近20稿方案,今年终于落地了。这些年,我们吸引来了60多个合伙人和新经济项目,1200余名年轻人在这里生活、就业、创业。
村庄的基础设施配套也越来越完善,家家户户都用上天然气。村民出门走几步就是咖啡馆、图书馆、共享单车、充电桩……配套设施都很完善。
去年余村村集体收入是2205万元,经营性收入是1131万元,人均收入达到7.4万元。老百姓真正吃上了生态饭、旅游饭和分红饭。
余村青年图书馆。 程沛 摄
记者: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这6年里,有什么事让您印象深刻?
汪玉成:回村之前,我在乡镇机关部门工作,刚回来直接面对这么多的村民,很不适应。2020年余村再次被聚焦,印象最深的是一天接了三百多个电话,听到手机铃声就恐惧。当时压力比较大,后来通过不断深入了解村情,自己沉下去做事情,压力才慢慢得以缓解。
记者:从什么时候觉得能领航余村这艘船了?
汪玉成:2021年7月,浙江公布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首批试点,安吉入选“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领域”试点名单。在落实“三年行动计划”的三年里,从安吉县各部门、天荒坪镇党委班子,到余村村党支部班子,我们埋头苦干。这些年的变化是我们大的团队创造出来,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。
汪玉成。 宋慧 摄
“要让年轻人也成为我们的金山银山”
记者:您尤其重视“青年入乡”工作,是基于什么考虑?
汪玉成:2019年上任之初,我对村子进行了两轮覆盖式走访,那时村里老中青的比例是1:1:1,但过了一年后,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就越来越多了。我的父辈们在村里可能就是一种很固化的状态,家里的房子开个农家乐、盖个新房子开个民宿、卖卖特产,就觉得很安逸了,不会有太多创新的想法。
但我觉得,如果不去思考让年轻人回来的办法,余村会出现比较严重的老龄化,也没有新的产业带动发展。当时最先考虑的,是吸引本村走出去的年轻人能够回乡创业。我们最初计划招募“余村合伙人”,后来加上“全球”两个字,是因为入选了“世界最佳旅游乡村”。
提出想法后,我们并没有立马对外发布,直到2022年7月才正式公开招募。在长达7个月时间里,我们在思考配套的政策和服务,思考怎样让这些合伙人来了之后能够留下来。
2022年,第一场“梦想大会”让我很惊讶,当时来了200多人,还有国际友人。最终落地的第一批“全球合伙人”,现在很多都已经带着余村的模式到外面去发展新的产业了。
兜内咖啡到我的祖籍地黄岩去发展新的咖啡馆,国漫咖啡的陈喆在安吉又打造了一个网红茶馆,乡音小馆的黄斌、陈镇宇现在去外地搞溯溪、桨板运动。这都得益于在余村形成的模式,同时他们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。
乡村的发展主要靠人。很多媒体问我,你们为什么能够引来这么多年轻人?我的回答是,现在城里有的东西村里都有,城里没有的村里也有,城里哪有没有天花板的办公工位?我们这里有!在草坪上坐着、拿着电脑,你就可以办公。
通过对绿水青山的守护,吸引年轻人到这里来发展,我们要让年轻人也成为我们的金山银山。
记者:像陈喆、陈镇宇这些外来的“全球合伙人”,您觉得他们算余村人吗?
汪玉成:我们把他们作为新乡人。围绕“青年入乡”,余村制定了“4321”产业战略体系:服务好原乡人、新乡人、旅乡人、云乡人四类人群;发展好跨界新农业、体验新文旅、青年新经济三大产业;依托青年大社区和余村大景区两个平台;通过建立乡村集体资产资源量化入股机制,实现生态资源、资产向租金、薪金、股金的高效转化,形成共建共享共富的发展新格局。
记者:吸引年轻人入乡,是希望他们留下来成为余村人,还是为了形成共富模式?您觉得哪一个更重要?
汪玉成:我觉得要把年轻人固化在这里是不可能的,不现实的。其实,我所说的这里有1200余名年轻人,不是每天都是1200人,有时候多一点,有时候少一点。年轻人有自己的家,有自己的诗和远方。我倒是鼓励年轻人“半城半乡”的生活方式,不能一直待在村里面,他要经常出去看看新的东西。不能做井底之蛙,对吧?
记者:您有没有参加过“余村夜话”这样的活动?
汪玉成:我经常参加。每年“两会”回来基本上都会找他们聚一次,把北京的最强音带回到村里。今年回来我告诉他们,我专门提交了青年入乡政策建议,希望国家各部委能够重点关注青年入乡。
其实我参加“余村夜话”,很多时候不是跟他们面对面交流,他们是一群人围坐的,我坐在外围听他们讲。我跟他们说,你们畅所欲言,就当我是一个旁听者。我今年提交的建议里面,还有一点是村干部要年轻化,带头人不年轻怎么跟年轻人交流?村干部年轻化才能够接纳年轻人的想法,这很重要。
记者:有什么举措是通过“余村夜话”碰撞出来、最后落地的?
汪玉成:有很多。比如,美团、滴滴出行以前在乡村是覆盖不了的,年轻人来到乡村之后,不可能所有人都有自己的车子,他们要外出购物,要外卖点美食。我们通过“夜话”了解到他们的诉求,配套了相应的业态。古茗奶茶、KFC快闪店以前不可能到乡镇来,我们把它们落地了。
余村风光。 程沛 摄
“余村经验”和余村未来
记者:对余村未来有什么设想?
汪玉成:第一是村里基础配套要继续提升,让老百姓老有所养、老有所依。比如将要打造的共享食堂就是专门为老年人做配套的,我们提供一日三餐,对出行不便的提供送餐服务。第二个是“青年入乡”的大舞台,我们要把它搭建得更大。我们希望通过大余村,通过安吉,甚至通过“共富联盟”的平台,把青年入乡发展的平台搭得更大,让他们能够发挥才干。第三是将打破行政边界约束的大余村发展模式,形成一套“余村经验”。围绕这三个方向,最终就是沿着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路子坚定走下去。
记者:能否简单总结一下“余村经验”?
汪玉成:第一条,我觉得未来乡村能级提升、基础设施建设是很要紧的。放眼全国,从资源禀赋来讲,全国各地比余村资源好的村多了去。但是在守护好绿水青山的过程当中,怎样让乡村能级提升上来,这很重要。如果没有能级的提升,没有基础设施的保障,你连原乡人可能都留不住。余村的原乡人基本都在村里面,出去打工的不多。
第二条,我觉得一定要有创新。乡村的发展肯定是一个进化过程,最重要的发展就是创新。“青年入乡”就是余村创新的一个亮点。
第三条,我认为是资源的共享。从小余村走到大余村,因为小余村有名气了,很多项目来了,但只有4.86平方公里,没法落地,不可能把基本农田挖掉去做项目,所以说要辐射周边、联动式的发展。我们可以保持原有的行政边界,但是要打破地理边界,资源共享、规划共享、资金共享,才能够接得了更多好项目和人才。
汪玉成办公室的摆台。 程沛 摄
富华优配-炒股配资app-股票配资-证券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